close

被遺忘的花園  

書名/作者:《被遺忘的花園》(The Forgotten Garden ,2008)/凱特.莫頓(Kate Morton)

出版社:商周(2009)

 

不久前我談到凱特.莫頓的《霧中回憶》,就我個人來說,《被遺忘的花園》在結構上算是《霧中回憶》的進化版,兩者同樣在描述英國貴族的起起落落,但視角從旁觀者轉移到了當事人身上,而不意外地,本書的懸疑性與貴族身世緊緊相依。

當然,我得跟看到這兩本書被分類在"懸疑類"的各位讀者講明,莫頓不是個高明的捉迷藏專家,老實說我甚至認為她本來就不打算給讀者太多驚喜,此外,很明顯的,這些故事的重點也不全然在"謎"身上,反倒更加著重過程的詮釋。所以就別太糾結為什麼這本懸疑小說不懸疑了。

回顧《霧中回憶》一書,主述者葛瑞絲是一個祕密守護者,她瑣碎、且不可避免地去堆砌各種回憶片段,為的不外乎就是向讀者接露真相;而《被遺忘的花園》則是真正意義上的解謎,去世的外婆奈兒留下了一個秘密給她的孫女卡珊娜,而該祕密則是她追尋多年的、關於她自身的身世謎團。乍看之下,兩書的構造似乎大不相同,其實他們講的都是血統醜聞,而且第二部作品有別於處女作中的單視角、雙時空,以第三人稱作骨幹的《花園》一書分割出了三個主述者、四個時間軸,為了彌補過於寬廣的時間斷層,她還得將時間與地點當作章節主題才行,不過描述品質依舊十分良好,想必莫頓在安排銜接上下了不少功夫吧。

有趣的是,當初我認為莫頓可能是特別喜歡某種主題,所以兩部作品都採用了一位高齡女性與祖孫之情作為核心概念。但仔細想想,我猜她可能有意要呼應前作、甚至是想超越它,儘管真相為何,也只能期待有人能寫信去問作者本人了,可是我們的確可以從《花園》一書看到許多進步與改變--包括強調人物之戲劇性與戲劇性的合理詮釋,關於人物互動不再只是單方面的歷史回顧,藉由第三人稱,她終於得以客觀地描述其情感上的轉變,諸如奈兒為何會在知道自己是養女時突然有意疏離永遠愛著自己的家庭、卡珊娜的孤獨與遺憾、祖孫間不言而喻的信任互動、甚至是配角的立體塑造、事件流動的全面性;其次則是挑戰更宏觀的描述手法,這份企圖心在多重時間軸上表現的一覽無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進步,那就是男性角色終於不再只是背景了,他們有一定程度的生動感並逐漸脫離了典型的束縛。

只是有一點很微妙,我得說那是一種"喔,女性作家"的直覺。莫頓是個情感細膩、同時又帶有一份冷冽客觀的小說家,但在描述上卻不免帶有一絲有意無意的夢幻感,好比《回憶》一書那血緣之謎以及悲歡離合,不過此時的羅曼氣氛大多由葛瑞絲的女主人與她的妹妹表現出來,這兩位女性代表了妥協與放蕩、同時又保持著一股背德的任性;至於《花園》就奇妙了,它的羅曼氣氛反倒像是一種苦盡甘來的福利,實際上它"就是"一個角色,此人乃一位出現於現代時間軸的庭院設計師克利斯汀(實習中)。算了,這也不是什麼重要的事情。

本作強調著失落與回歸,一本童話故事集引領奈兒找回喪失數十年的身世真相,而失去外婆的孫女卡珊娜則追尋著外婆留下的秘密前進,進而走出喪子喪夫之痛。對這兩個人來說,這份由『女作家』引領的謎團代表著截然不同的意義,奈兒渴望知道自己的根在何方、而卡珊娜則希望去理解自己的外婆與人生,於是她們都從老家澳洲追到了英國去;同一時間,女作家視點又描述了自己與芒謝特家族的故事,她熱愛講故事,而她的故事最後更成了往後人們追尋她的唯一線索。

 

故事閱讀上十分舒暢,讀者能安安穩穩地了解到這三位女性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雖有遺憾,但不幸與苦難終將得到撫平。而且保持莫頓一貫的風格,貴族只是一個逝去的歷史,它除了哀愁外什麼都沒留下,主角不會變成鳳凰、也不會因此名利雙收,她們追尋並找到解答,如此平穩又引人入勝的作品實在難得,某種程度來說也是恰當地綜合了夢幻與寫實,不難理解為什麼凱特.莫頓的書能夠熱賣。

 

※說個題外話,我真的覺得商周出版社的設計感實在有待加強。這點在《霧中回憶》時還沒那麼嚴重,但《被遺忘的花園》卻一次表露無遺,該書的封面只是一張偷懶的濾鏡處理照片,看起來十足的廉價,另外書中最重要的"童話頁"竟然還用了樹皮紋灰階底外加浮雕花紋外框,我不曉得編輯到底哪來這種美感去規劃這本書的,一整個裝飾過度!正因為如此,所以這次的封面我決定放上英語版的,畫面舒適寧靜,辨識度也高得多。

arrow
arrow

    B.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