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老虎的妻子》(The Tiger’s Wife ,2011)
作者:蒂亞‧歐布萊特(Tea Obreht)
譯者:施清真
出版社:時報(2012)
這是本很難談論的書。問題不在主題深度上,其實要說這是本有深度的書也不太對勁,畢竟它比較像是一本帶有奇幻色彩的虛構自傳,重點傾向於打造"氛圍"這件事,而我之所以會說它很難談,主要是因為作者的描寫實在太過詭異了。
本書為美國作家歐布萊特的長篇處女作,故事以飽受戰火侵襲的前南斯拉夫地區與幾個虛構地點為背景,內容描述一名小兒科女醫師娜塔莉亞因參與醫療志工團隊而前去鄉間為孤兒院的孩童們施打疫苗的過程,但隨著她的醫師外公突然過世,埋藏在外公生命中的神秘際遇宛如迷霧般壟罩了娜塔莉亞與她的任務。
劇情藉由外公蒐藏的《森林王子》一書連結了他的三段過往,其一為童年、其二為擔任戰地醫生的戰爭時期、其三為再度陷入戰火的晚年,書中的老虎對應著兩個實存的動物,即外公童年時看見的、從訓獸師手中逃脫的老虎,以及晚年時期自京城動物園中脫逃的老虎,劇情頗富巧思,結構豐富且多層次。順帶一提,雖然小說本身有個奇幻主軸,但實際上這本書應該算是搓揉些許傳說與奇幻性質的社會寫實文學,主力於談論醫師的經歷與戰爭之下動盪不安的社會氛圍、次為著墨在早期撲朔迷離的鄉野傳聞。
只是盡管呈現概念與表現方式穩健,但以我個人觀點來看,《老虎的妻子》這本書著實是雷聲大雨點小,結局莫名其妙。
總之,這不能算是一本很好看的小說。作為歐布萊特的首部長篇作品,該書對戰爭前線、後線與民族崩解的細節分外描寫深刻,有關醫師的經歷與醫療者綜觀世局的獨白註腳更是活靈活現,可是人物塑造過於平面、深度不足,對話形式無聊枯燥、缺乏內涵,看得出來歐布萊特在很多方面都不成熟,尤其是在人物互動十分平庸,差一點就要變成不堪入目了。
此外,這本書在敘述上還有一個有非常大的問題。《老虎的妻子》採用的是第一人稱,而女主角娜塔莉亞是一位劇情的主敘者,所有的經歷、描述、評價、資訊皆出自娜塔莉亞這個人物,然而最後娜塔莉亞卻莫名其妙的有了一個全知觀的大篇幅描述!
是的,全知觀點。我可接受女主角以事後者的角度去假想其他人物的經歷,但很顯然的,其一、作者並沒有鋪陳這件事,其二、故事本身並不是後記--基於以上兩點,娜塔莉亞小故事時間根本就是整本書的死點,雖然我很想把那些段落當成一個更高層級的旁白,可是"外公"這個稱呼不斷地提醒我,現在在說話的是一個什麼都知道的女醫師,你不用想她為什麼會知道那麼多,因為作者似乎想要把這本書當成《大智若魚》來寫,搞不好她還想說也許只要不點出來,大家就會感受到所謂的民間故事般的奇幻氛圍。不,當然不!我唯一得到的就是格格不入的尷尬感。
此外,作者非常的喜歡離題。一段過程講不到兩段就突然傳入了那位人物的生命歷史,盡管我們可以了解到,歐布萊特非常渴望把一個故事拆成十幾二十段分散在不同角色的人生故事中好給讀者們玩拼圖遊戲,感覺上劇情會變得比較有複雜深刻,但效果真的非常糟糕。
而且,我告訴你,死不了得男人這件事根本沒有收尾,老虎的妻子也被作者以很北七的方式給收掉了。歐布萊特,你有必要這樣玩讀者嗎?
不過本書也倒不是完全沒有可取之處,除了前面我提到的優點外,歐布萊特很安分地操作著一則細緻的小故事,書頁不多、分量拿捏得當,只是要說有沒有像書評上講的那麼有潛力嘛,論娛樂性可能還沒《魔像與精靈》高、講戲劇效果與深度又不如《霧中回憶》,講文化又比不上《士兵收好了留聲機》,總之真的是非常的尷尬。
最後還有一點瑕疵加深了《老虎的妻子》的缺陷,那就是作者使用了"虛構設定"這樣的小聰明好避諱掉難纏的歷史格局與文化主題,結果故事的具體性也因此大大縮減了。不存在的地點、模糊的年代,明明是一本社會寫實類(至少有一半是)的小說,卻只能說是"籠統而言是一本以前南斯拉夫為背景的故事"*1,裡頭卻幾乎沒有多少南斯拉夫文化參雜其中,畢竟多半都是想像出來的玩意兒,重要的背景訊息大多只是"大概與大方向",再細緻一點的地方就會顯得相當不堪一擊。
好吧,我真不曉得該說這是遺憾之作、還是劣作才對了。
*1:歐布萊特生於前南斯拉斯,十二歲後移民美國,但我總覺得她可能對小時候的成長環境印象不深,結果後來想寫一本有關出生地的小說卻無從著手起,於是就採用了虛構大於寫實的概念進行本書。當然,這只是我的猜測啦。
註1:話說回來,前面的某台灣作家書評根本就亂寫一通,天曉得他到底有沒有把這本書看完。屠夫是同性戀?我的老天爺啊,她到底把書看到哪去了呀?
註2:台版封面跟美版一樣,但由於台版沒大圖,所以我就拿了美版的來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