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安魂曲  

書名:《安魂曲》(Requiem, 1995)

作者:葛拉漢.喬伊斯(Graham Joyce)

譯者:郭寶蓮

出版社:商周(2006)

 

 

《安魂曲》這本書某種程度上來說算是《魔像與精靈》的進階版,不過這樣講實在很沒道理,因為這兩本書其實沒什麼劇本上共通點,《魔像》算是傳統的超自然奇幻兼愛情小說,內容鎖定在移民社會與文化衝擊,而《安魂曲》則是"曖昧"的宗教式奇幻兼心靈之旅,我之所以會說兩者有上下位關係,主要是因為他們故事中的種族衝突之詮釋。發生在耶路薩冷的《安魂曲》完善地詮釋了該城複雜的政治情勢,基督教、猶太教、以及伊斯蘭教三者齊聚一堂,眾口鑠金的歷史、虛偽的地景傳說,種種信仰與價值觀的衝擊皆具體無疑,反觀《魔像》一書雖然試圖詮釋猶太與中東移民之間的矛盾情節,卻總是顯得媚俗,我想這就是所謂寫作經驗與歷練上的差異了吧。總之,這是題外話了。

《安魂曲》乃葛拉漢.喬伊斯的中期作品,雖然說我對這個作者不是很熟,但看評價來看算是一位中流砥柱型的老牌作家,其作品的獲獎率更是高得驚人;他以寫奇幻小說著稱,不過我無法確定篤定喬伊斯到底是一位奇幻小說作家、還是一位喜歡奇幻元素的文學作家,因為《安魂曲》很巧妙地介於奇幻小說與社會小說之間,如果他的其他作品也都保持在這種曖昧不清的局面,那我寧願稱他做"善於以超心靈現象做引線要素的社會小說作家",免得引人誤會。

如同《書單》雜誌的評語,《安魂曲》確實具有魔幻寫實成分,只是我看完之後不禁覺得喬伊斯實際上只是想搭奇幻要素的順風車而非真的想要應用魔幻寫實筆法,基本上奇幻要素也全然不是重點,大多是故弄玄虛的床單幽靈罷了。不過嘛,這也不是書單雜誌第一次給這種浮誇的讚揚了,感覺上只要是本體乃社會故事、然後再佐以一些不可思議然而未被官方認證的小妖靈,馬奎斯之名就會出現在推薦序上,另外什麼十大推薦作品之類的,其實可信度也有待確認。

總之,如果各位讀者想要找好書的話,請記得,絕對不要輕信著名雜誌社給的那些花俏又制式的推薦序!

 

值得慶幸的是,《安魂曲》本身還算是中等佳作,優點是架構明確、對於現象的詮釋深刻而豐富。喬伊斯筆下的角色獨特且鮮明,尤其是處理主角面臨生命困境時的安排絲絲入扣。中年男性所遭遇的危機感、孤獨與恐懼等負面情緒隨劇情推進而逐漸累積,對亡妻的悔恨與疏離、對女性這個存在的不解,穿插著堆砌給遊客所知的聖地耶路薩冷、以及族群間以及一觸即發的緊繃氣氛,能顯主線又不失背景之呈現,通篇文章除了有點濫情之外幾乎沒什麼問題,喬伊斯真不愧為寫作老手。

本故事以一位名叫湯姆的高中老師決心辭去教職為開端,在短短的序章中便一鼓作氣地帶出了兩大懸念:湯姆辭職的原因與他過世的妻子。兩個事件鳩葛難解,乍看之下它們像是因果關係,實際上背後又蘊藏的更加複雜的獨立因素,包含性、慾望、以及深埋多年的矛盾情感,其層次感之多元不在話下。

《安魂曲》表象上講述著湯姆的心靈療傷之旅,在妻子凱莉過世兩年後,他決定前去耶路薩冷尋找舊情人兼老友的雪倫*1敘舊,內在則觸及在聖地亂象與被埋藏的宗教秘辛。可以理解作者那過於龐大的野心在字裡行間孜孜不輟地運作著,他意圖將耶路薩冷的混亂不實表現出來,以湯姆信仰與罪惡感映照著破滅的聖地幻景,接著又以其虛偽的幻象與歷史回擊了古城中種族以信仰之摩擦,基督與天主戰戰兢兢地佇立在布景中、猶太人與伊斯蘭民族不可理喻的魯莽紛爭,要在這薄薄的三百餘頁中表達這麼多東西,必然有所疏漏,於是最後很多東西都收不回來,只能以一筆輕描淡寫帶過一切。

說到聖地與超心靈體驗,必然要談到耶路撒冷症候群*2了,書中作為心理治療師的雪倫亦提及了這點來質疑湯姆所謂的啟示性的超自然經歷是否為一種自我暗示下的結果。結果隨著湯姆的幻象越來越具體,再加上雪倫感受到阿瑪德的靈魔論作用在自己身上的心靈體驗,所以到底是生病還是真正的超自然體驗,也因此變得越來越曖昧不清。

 

 

儘管《安魂曲》的優點很多,但缺點也分外明顯,那就是虎頭蛇尾、略帶詐欺之嫌*3。

在本書中,那些超自然的鬼魅之物是一種強烈、但沒有實感的象徵物,喬伊斯並不承認它們的存在、卻又一再將它們當作故事的轉捩點--這種手法真的是充滿了圖方便的嫌疑,更重要的是如果喬伊斯讓這些幻象更少、更朦朧一些、至少達到讓讀者自由心證的地步,這個奇幻要素大體上就沒問題了,然而作者放了太多見證者在裡頭,卻又在結尾一腳把這些妖魔鬼怪給踢開了,這可真不夠厚道,可惜了阿瑪德的故事如此趣味,結果連阿瑪德都是那個必須被踢走的東西。

真是太棒了,喬伊斯,我到現在還是不明白阿瑪德的死到底有何必要性,看起來就是為了讓古文書線跟著靈魔什麼的一起收掉才下的決定吧。

該書的氣氛絕妙、鋪陳緊湊,我會這麼說是因為整本書的過程描寫足夠令人印象深刻,但另一方面,我不得不說《安魂曲》的主軸線要素實在太雜亂了,尤其是抹大拉的瑪利亞*4這個梗穿插的有點不知所云,從巧遇老人家贈與死海古文書殘片、到交付給阿瑪德解讀、延續至妻子幻象與瑪利亞的結合、最終到耶路薩冷症候群式的發病行為--結果抹大拉的瑪利亞其實根本就只是個天降神,用來強制帶動劇情運的象徵角色,懸疑不夠徹底、假想不夠確實、甚至到了想要玩超自然梗又不肯大方承認超自然設定的存在的地步。

總結來說,死海古文書與抹大拉的瑪利亞根本就只是硬兜上主角的局外故事,凱莉的宗教式存在也不用借助古文書,光靠湯姆本身的宗教背景以及際遇就足夠讓這種迷濛的幻景成立,讀者也省得去嫌作者多此一舉。真是討厭的麥高分*5,它甚至是中途才出現的鬼玩意兒!

小說中後段太多故弄玄虛的橋段,尤其是在凱莉與瑪利亞幻象結合後的劇情更是不知所云,是那種砍掉的也無所謂的部分。為什麼作者不好好地處理湯姆、凱莉、以及雪倫之間的情愫,非得抓一個宗教懸疑議題做幌子不可?想說在整個過程中古文書的份量這麼重,又是女先知又是耶穌死而復生的真相,結果最後被一刀收頭什麼都不說講*6--我不是在排斥什麼麥高分手法,但喬伊斯顯然是本來打算走雙線並行,結果快結局了還搞不定要怎麼回饋主線,結果索性就把它當眾驅離。

真是太不負責了啦!

 

就一本奇幻小說或懸疑小說而言,《安魂曲》無疑是失敗的,而它的敗筆就在於爛尾與不明所以的超心靈連結,要嘛大方承認自己使用了超自然元素、要嘛不要大肆宣揚,可是《安魂曲》卻選擇了大張旗鼓後又翻臉不認人,這點真是教人難以忍受。不過若以一本心靈系小說來看,作者的劇情安排與寫作風格夠穩重,情境具體扎實、具有足夠的渲染力,擁有一定程度的可看性,算是普通良作。

最後,關於總評價嘛......就普普通通啦,大概比《失物之書》要好一點就是了,反正我也不會看第二遍就是了。

 

 

*1:雪倫的定位很特殊,她書中的猶太人,與伊斯蘭方的阿瑪德作為兩邊立場的代表性人物,其性格開放且直爽、略帶無神論性質,這點又與阿瑪德的神祕學本質呈現對比。雪倫大學時期曾試著和主角湯姆交往,在迅速的失敗之後兩者便以好友關係維持至今;雪倫是湯姆的好朋友,也是後來湯姆之妻凱莉的好友,然而雪倫本身並非對湯姆沒感覺,另一方面,湯姆在妻子過世後兩年才跑去找凱莉,某種層面上有點像是試著尋得一個新的開始,結果凱莉的存在因此變得像是一種藉口與障礙。雪倫是個有趣的角色,但發展上有點平面化,性開放、新女性、憤世嫉俗、有點過度自信,儘管作者想讓她擔任文化與女性視角來告訴讀者關於身為男性的湯姆所無法體悟到的事情,最後卻反而顯得有點刻意。

*2:耶路薩冷症候群簡單來講就是強烈的宗教情境幻覺,上次我看到這個東西是在尼爾蓋曼的短篇集《觸發警報》中。我認為這真的是一個相當棒的梗,不過自該病症被定義以來,這個梗應該早就已經被用爛了吧。

*3:假設《安魂曲》是一套牛肋排全餐:首先,餐廳給你上了一籃蒜香麵包片,法國麵包烤得酥脆而不硬韌、香蒜醬的氣息令你的舌尖蠢蠢欲動;開胃菜給了一盤煙燻鮭魚,紅嫩的鮭魚妝點成花擺放於白盤裝央、些許辛香料抓出了它的鮮味,正當你準備品嘗這塊小巧的鮭魚到底有多美味時,餐廳突然又多送給了你一盤鵝肝醬肉凍與焗烤田螺,當然,你也不是那麼客氣的人,既然是贈送的,多試幾口也不壞,所以你就吃了;剛獲得了小小的滿足後,主餐的牛肋排便一聲不響地上場了,剛烤好紅肉正向你的嘴巴招呼著,實際試了之後你發現它的肉質柔膩、肉汁飽滿,但醬汁的味道似乎有點複雜。就在這時候,餐廳的人又送來了一盤焗烤龍蝦。你開始覺得奇怪,於是打算告訴服務生說自己沒有多點這份餐,可是這時候對方已經走人了!

你瞪著那盤龍蝦,起司的奶香與龍蝦的甜味開始干擾你對牛肋排的印象。你沒有吃它。不知何時繞過餐桌服務生的覺得你應該吃,所以就親切地為你改成了海陸雙拼餐,盡管你已經吃了一半的肋排,但餐廳又給你患了一份全新的肋排加焗烤龍蝦併餐,這時候你想要向經理抱怨,說對方實在太不專業了,竟然連餐點都會搞錯,結果整個餐廳卻連一個人都看不到,活像是未曾開張過的豪華鬼屋。你繼續瞪著那盤龍蝦,然後勉強吃了一口,感覺還不壞,也許可以吃完。

你對著某個可能得到回應的地方呼喚了幾聲。終於,經理走了過來。你問對方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自己的餐點會變成海陸雙拼?結果對方說盤子上只有牛肋排、沒有焗烤龍蝦--定一眼看,果真只有牛肋排,盡管嘴巴裡還有龍蝦的甜香餘勁,可是對方說的沒錯,自己從頭到尾都在吃肋排。你開始覺得混亂了,老實說自己連湯品和沙拉都還沒拿到,為什麼會直接上主菜?

不,別管了,重點是你不會多付任何一分錢,反正東西也好吃,這種詭異的時間點想計較也不是辦法。儘管你一直期待用餐途中會拿到這兩樣餐點,不過這個奇蹟一直到上甜點的時候都未曾發生。你如期拿到了飲料,可是說好的甜點變成了一張折價卷;帳單上寫滿了剛才拿到的各式餐點,總價表也如實寫上了最初那份餐的價格,順帶一提,剛才給你上焗烤龍蝦的服務生已經被開除了。

天殺的誰曉得這是什麼情形?

*4:麥高分(MacGuffin)。源於希區考克的電影技法,概略而言是指做為引發觀眾興趣的一個關鍵物,但實際上它不是整個故事的主軸,其作用大多也僅止於引發觀眾興趣。現在有許多故事都會加入這種要素,談尋寶、其實尋寶只是一個帶動故事的動力,談拆炸彈、但拆除前的各種糾葛才是重點--簡而言之,目的什麼的只是假象,過程才是真正的核心所在。

*5:別擔心,《安魂曲》成書於1995年,時間上要早於《達文西密碼》的2003年,所以當時抹大拉的瑪利亞這個梗還算是挺新鮮的。

*6:收到古文書殘片的湯姆在雪倫的介紹下將殘片交由阿瑪德做翻譯,然而阿瑪德在破譯完後不久便在故事末段於"異常刻意"的暴動中被士兵擊斃--至於殘片的下文,則是時光飛逝了幾個禮拜後湯瑪將正本交給伊斯蘭家族、並複印影本給基督教與天主教團體的代表,什麼秘辛之類的,反正一開始就跟湯姆沒什麼關係,他沒有留念、關於阿瑪德之死與古文書事件也不曾對故事造成任何具體的影響。這麼隨便的收尾可真是難得一見啊。

 

附註:好封面,我喜歡。這是1998年版本的封面,可惜我無法確定這是美版還是英版的。

arrow
arrow

    B.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